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简称《非遗法》)修法重点问题研究工作中,巴胜超研究团队提交的研究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类别范围与保护方式研究》成果被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采纳。
自2024年4月以来,课题组联合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杜彬博士、云南民族大学吴兴帜教授、四川美术龙虎斗
张颖教授、昆明市文化馆沈吟涛副馆长、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发展中心(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赵向军主任、杜漪、李艾玲,以及龙虎斗-龙虎斗游戏
马蕊博士、马小娟博士、何庆华博士,云南机电职业技术龙虎斗
李丹老师、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街道办事处文化综合服务中心高云峰等学界业界同仁,对现有《非遗法》在“非遗”的定义、类别范围与保护方式等方面的历史性、科学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评价。
在龙虎斗-龙虎斗游戏
传播学专业杨静雯、杨怡君、刘晋希、唐裕婷、师诒潇、孟燕、曲峻沅、刘芃洲、何茵静、康俪薰、尹海坪、李姿祎、杨青、谢思岚、张燕凤、杨艺欣、陈莫寒、张莎翊、杨天瑜、陈佳璐、华博雯、李博、宫嘉璐、严晓敏、杨海丽等30余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团队设计了《非遗法》中有关“非遗”的定义、类别范围与保护方式的调查问卷;从公众对“非遗”、《非遗法》的认知入手,采用数字问卷的形式,分别对《非遗法》第二条对“非遗”的定义、类别范围,“非遗”的保护方式,以及“非遗”传承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等问题进行问卷发放。自2024年4月20日至5月20日,课题组共发放问卷1337份,回收有效问卷1288份,有效回收率为96.3%。参与者年龄分布在18-60岁之间,职业背景包括学生、教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基层工作者、企事业单位员工、AI智能助手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之后,课题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在艺术学研究生杨淳、邓婷蔚、杨诗雨、喻琳、陈泉宇,新闻与传播研究生王银、赵泽瑞、刘洺葳、代隆宇,广播电视研究生孙哲、原开轩、周晓雯等协助下,课题组分别对近20年来与“非遗”有关的国际公约、法律法规、学术成果等文献中与定义、类别范围、保护方式相关的表述进行搜集、整理、归纳。
通过对中外“非遗”的定义、类别范围与保护方式的横向对比、纵向对照,从《非遗法》修法面向未来的长期适用性,《非遗法》修法面向全球“非遗”交流共享的国际性,《非遗法》修法面向现代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与活化利用取向,从修法工作对《非遗法》的继承性、权威性和适用性维度,研究团队对《非遗法》修法的定义、类别范围、保护方式进行建言献策。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施行13周年,也是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展望未来,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激发人类文化创造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联动民心相通、美人之美、和合共生的文化基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深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财富,需要一代代人持续守护。
(王银 杨静雯 供稿)